一道几何题的证明
这是一道来自高中数学的几何题。值得纪念一下,因为它有好几种证明的办法。有的办法简单,有的办法麻烦。
问题是这样的:如图,矩形的边长\(AB=a, BC=b\),而\(P\)是\(CD\)上的动点。问:\(\angle APB\)什么时候最大?并说明理由。
根据直觉可知,当\(P\)是\(CD\)的中点的时候,\(\angle APB\)应该最大。
直觉虽然有重要的提示作用,但是有时也不很可靠,所以并不能作为推理的依据。现在让我们忘记直觉,按照一般的分析办法来处理这个问题。
设\(DP=x\;(0 \leq x \leq a)\),则\(CP=a-x\)。根据勾股定理:
\[\eqalign{ AP^2 &= x^2 + b^2, \cr BP^2 &= (a-x)^2 + b^2. }\]
根据余弦定理: \[\eqalign{ \cos\angle APB &= {AP^2+BP^2-AB^2 \over 2AP\cdot BP} \cr &= {x^2+b^2+(a-x)^2+b^2-a^2 \over 2\sqrt{x^2+b^2}\sqrt{(a-x)^2+b^2}} \cr &= {x^2-ax+b^2 \over \sqrt{(x^2+b^2)(x^2-2ax+a^2+b^2)}}. }\]
因为余弦函数在\([0, \pi]\)内是单调递减的,所以要使\(\angle APB\)最大,只须\(\cos\angle APB\)取最小值即可。
这样,问题转化为一元函数的最值问题。高中数学提供了导数这个有用的工具,可以有效地求出各种初等函数的最值。方法如下:
设最后一个等号右边的表达式为\(f(x)\),首先计算要导数。
设 \[\eqalign{ u &= x^2-ax+b^2, \cr v &= (x^2+b^2)(x^2-2ax+a^2+b^2) \cr &= x^4-2ax^3+(a^2+2b^2)x^2-2ab^2x+(a^2+b^2)b^2. \cr }\] 那么 \[f’(x) = \left(u\over\sqrt{v}\right)’ = {u’\sqrt{v} - u(\sqrt{v})’ \over v} = {u’v - u{v’\over2} \over v^{3\over2}},\] 其中 \[\eqalign{ u’ &= 2x-a, \cr v’ &= 4x^3-6ax^2+(2a^2+4b^2)x-2ab^2, \cr u’v &= 2x^5 -5ax^4 +4(a^2+b^2)x^3 -a(a^2+6b^2)x^2 +2(2a^2+b^2)b^2x -ab^4 -a^3b^2, \cr u{v’\over2} &= 2x^5 -5ax^4 +4(a^2+b^2)x^3 -a(a^2+6b^2)x^2 +2(\phantom{0}a^2+b^2)b^2x -ab^4, \cr u’v-u{v’\over2} &= 2a^2b^2x - a^3b^2 = a^2b^2(2x-a). }\]
一般来说,教科书通常是轻描淡写地就把计算结果给求出来了。实际上这一步计算是很繁的,对初等代数的运算能力是一个巨大的考验。借助计算机代数系统(CAS)来求导数可能会是一个好主意。
幸运的是导函数分子中2次以上的项全都消掉了,由此得到唯一的驻点\(x={a\over2}\)。事实上,当\(0 < x < {a\over2}\)时,\(f’(x) < 0\),\(f(x)\)单调递减;当\({a\over2} < x < a\)时,\(f’(x) > 0\),\(f(x)\)单调递增。这样,我们无需计算边界处的函数值就可知,当\(x={a\over2}\)时,\(f(x)\)取得最小值。
综上所述,当\(P\)是\(CD\)中点时,\(\angle APB\)最小。
另一种做法是不用余弦定理而改用其他的三角恒等式。根据图形可知\(\tan\angle PAD = {x\over b},\,\tan\angle PBC = {a-x\over b}\)。所以根据余切公式 \[\cot\angle APB = {{1-{x\over b}{a-x\over b}} \over {x\over b}+{a-x\over b}} = {x^2-ax+b^2 \over ab}.\]
余切函数在\((0, \pi)\)上也是单调递减的。所以问题转化为求上述函数(记为\(f(x)\))的最小值。计算导数 \[f’(x) = {2x-a \over ab}\]
得唯一驻点\(x={a\over2}\)。通过类似的讨论可知这是最小值点。所以当\(P\)是\(CD\)中点时,\(\angle APB\)最小。
不计算导数也无所谓。因为余切函数是关于\(x\)的二次函数,且开口向上,自然在对称轴处取得最小值。
由此可见计算切函数要比计算余弦函数在计算上来得方便地多。
如果知道反正切函数,那么 \[\angle APB = \arctan{x\over b} + \arctan{a-x\over b}.\]
根据反正切函数的凸凹性,得 \[{\arctan{x_1} + \arctan{x_2}\over 2} \leq \arctan{x_1+x_2\over 2} \quad \forall x_1,x_2 \in (0,+\infty). \] 于是 \[\angle APB \leq 2\arctan{a \over 2b},\] 当且仅当\(x={a\over2}\)等号成立,此时\(\angle APB\)取得最大值。这种方法更简单了,只不过超出了高中数学的范围。
除了微积分以外,还可以使用算术-几何平均不等式来求解最小值问题。
算术-几何平均不等式说的是正数的几何平均数不大于算术平均数,即\[\sqrt{uv} \leq {u+v \over 2},\]当且仅当\(u=v\)时,取等号。这个不等式在高中数学课本中被称为“基本不等式”,其重要性可见一斑。
用不等式求最值的原理是:如果不等式的一边是定值,并且等号能够成立,那么这个定值一定就是另一边的最值。
对于刚才求出来的余切函数 \[\cot\angle APB = {b^2 - x(a-x)\over ab}.\]
使用基本不等式很容易得到:\(x(a-x) \leq \left(a-x\over2\right)^2\)。所以取\(x=a-x\)也就是\(x={a\over2}\)时,余切取得最小值。
如果是余弦函数,情况会复杂一些,但是仍然可以使用基本不等式来求出最小值。
将基本不等式两边平方并移项化简,可得\(uv \leq {u^2+v^2 \over 2}\)。两边同加上\(u^2+v^2 \over 2\),则得 \[u^2+v^2 \geq {(u+v)^2 \over 2}.\] 这个不等式也将在求最小值的过程中起到作用。
刚才已经得到\[ \cos\angle APB = {x^2+(a-x)^2+2b^2-a^2 \over 2\sqrt{x^2+b^2}\sqrt{(a-x)^2+b^2}}. \]
根据上面提到的两个不等式,有 \[\eqalign{ 2\sqrt{x^2+b^2}\sqrt{(a-x)^2+b^2} &\leq x^2+(a-x)^2+2b^2 \cr x^2+(a-x)^2 &\geq {[x+(a-x)]^2 \over 2} = {a^2\over2}. }\]
所以 \begin{align} \cos\angle APB &\geq {x^2+(a-x)^2+2b^2-a^2 \over x^2+(a-x)^2+2b^2} \\ &= 1 - {a^2 \over x^2+(a-x)^2+2b^2} \\ &\geq 1-{a^2 \over {a^2\over2}+2b^2} \\ &= {4b^2-a^2 \over 4b^2+a^2}. \end{align}
当且仅当\(x=a-x\)即\(x={a\over2}\)时,两个不等式同时取等号,\(\cos\angle APB\)取得最小值。
使用不等式求最值的好处是,相比求导而言,计算更容易些,并且最值点和最值同时求得,无需多余的代入计算。但是不等式的应用范围不如导数广:只有一些特殊的表达式可以使用不等式求出最值,而且这些特殊的形式也不一定一眼能够看得出来,有时候需要一定的技巧。
最后,抛弃代数,用纯几何的办法,也可以证明这个结论。
如图,取\(CD\)的中点\(E\),作圆弧\(\overset{\large\frown}{AEB}\)。假设\(P\)不是\(CD\)的中点,那么设\(\overset{\large\frown}{AEB}\)和\(AP\)的交点是\(Q\)。连结\(BQ\)。根据圆周角定理,\(\angle AQB = \angle AEB.\)另一方面,因为\(\angle AQB\)是\(\triangle PQB\)的外角,有\(\angle AQB > \angle APB.\)所以\[\angle APB < \angle AEB.\]所以只有\(P\)是\(CD\)中点的时候,\(\angle APB\)才最大。
纯几何的办法,实质上没有任何的计算,所以可以算是最简单的一种做法。这题能用几何做法很可能是凑巧(实际上这是一道经典的最值问题,几何做法也是经典解法)。另外,还需要解题者事先知道\(P\)在\(CD\)中点这样的结论,这需要靠直觉。只有经验丰富的人才能识别出这个问题,然后给出这样一种巧妙的解法。